
中醫治各種多汗症,可免除以手術的後遺症
多汗症在中醫理論中主要分為「自汗」與「盜汗」,依據出汗的頻率、時間及個人體質進行辨證施治。治療核心在於 調節陰陽平衡、增強正氣、調理臟腑功能,以下為幾種常見的類型與對應的治療方式。

中醫對多汗症的辨證與調理
一、肺氣不足型(衛外不固)
典型表現:
-
運動或稍微動一動就容易出汗
-
畏寒怕冷、怕風,天氣變化時容易感冒
-
身體虛弱,氣息短促,走路或說話都會覺得喘
-
面色偏白,看起來沒有什麼精神,說話聲音也比較小
治療思路: 補益肺氣,固護表衛
推薦方劑: 玉屏風散(黃耆、防風、白术)
加減變化: 若流汗量較大,可酌加浮小麥、牡蠣以增強收斂作用。
二、陰虛內熱型(虛火亢盛)
典型表現:
-
夜間睡覺時會流汗、盜汗,睡醒衣物濕透
-
下午易有潮熱,五心煩熱,感覺身體發熱,手心、腳心、胸口都有燥熱感
-
嘴巴乾、喉嚨燥,舌質偏紅,舌苔少
治療思路: 滋養陰液,平衡內熱
推薦方劑: 當歸六黃湯(當歸、生地、熟地、黃耆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)
三、氣陰兩傷型
典型表現:
-
自汗(沒運動、沒吃辣,卻莫名流汗)或盜汗(睡覺時出一身汗)交替發生
-
精神疲乏,走路或講話都容易喘,懶得多說話
-
心悸不安,口乾舌淡紅或紅少苔
治療思路: 益氣養陰,收攝汗液
推薦方劑: 生脈散和甘麥大棗湯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甘草、小麥、大棗)
四、濕熱蘊結型
典型表現:
-
汗液較黏稠,味道也比較重
-
容易心煩、生氣,嘴巴裡常覺得有苦味
-
舌苔黃膩,小便黃赤
治療思路: 清熱祛濕,調理體內濕邪
推薦方劑: 龍膽瀉肝湯、三仁湯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、木通、車前子、生地黃、當歸、柴胡、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)
五、肝氣鬱滯型
典型表現:
-
情緒起伏時出汗尤為明顯( 心情一激動或緊張,就會狂流汗,手汗、腳汗或者是全身汗流不止)
-
胸口悶悶的、不舒服,兩側肋骨附近還會痛
-
容易煩躁、生氣,晚上不好睡、容易失眠
治療思路: 疏通肝氣,調暢情志
推薦方劑: 逍遙散、柴胡疏肝散(柴胡、薄荷、當歸、白芍、白術、茯苓、煨薑、陳皮、川芎、香附、枳殼)
中醫藥治療多汗症

多汗症在中醫被視為自汗與盜汗的不同類型,透過服用中藥方劑可有效改善症狀。
多汗症的中藥治療方式
1. 自汗的中藥方劑:
自汗通常與氣虛、陽虛有關【自汗就是沒運動、沒天氣熱,身體卻自己冒汗,完全不受控制。例如:坐著不動,卻感覺汗水慢慢滲出,或是不管白天還是晚上,皮膚總是濕濕的。這通常和體質有關,可能是身體比較虛弱、調節體溫的機制比較敏感。】
適合使用以下方劑:
-
玉屏風散:含黃耆、白朮、防風,可固表止汗。
-
生脈飲: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,適合氣虛體質。
-
黃耆建中湯:適用於陽虛自汗者。
2. 盜汗的中藥方劑:
盜汗與陰虛、火旺有關【盜汗指的是在睡眠狀態下無故大量出汗,醒來後則停止。這與一般流汗不同,因為它不是由外部環境因素(如:炎熱天氣或厚重衣物)引起的。盜汗可能與飲食、心理壓力、疾病、內分泌失調或更年期等因素有關。】
適合使用以下方劑:
-
當歸六黃湯:含當歸、生地、熟地、黃耆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,可養陰清火。
-
牡蠣散:牡蠣、黃耆、麻黃根,可改善陰虛盜汗。
3. 其他適用方劑:
根據不同體質與病因,中醫還推薦以下方劑:
-
越婢湯:適用於陽虛型多汗。
-
小柴胡湯:適用於氣虛型多汗。
-
麥門冬湯:適用於虛勞型多汗。
-
十全大補湯:適用於心脾兩虛型多汗。
上方所述僅是來自中醫典籍裡的基本論述,實際上得經門診由中醫師把脈並透過八綱辨証「表、裏、寒、熱、虛、實、陰、陽」觀察病位、病性、病類,並依個人體質的不同,再開立處方即能對症病除。所以,以下的藥方及主治都只是初略的介紹,不得自行購藥服用,以免造成藥証不符致不適應或反效果。
資訊參考:中醫古籍記載主治「多汗」的中藥方劑清單
結語
若能詳細描述出汗的狀況(如:白天還是夜間?汗液是否異常?是否伴隨其他症狀?),可幫助初步分析。臨床上,醫師會透過 望、聞、問、切 綜合診斷,經過把脈、觀察舌苔、詢問病史後,判定患者的具體證型並開立適宜方劑,通常服藥 3~7 天可見療效。